研究动态
亚欧观察 | 第四十六期
1.普京批准2050年前俄罗斯海军发展战略
据国际文传电迅社6月9日报道,俄罗斯总统助理兼国家海事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俄罗斯总统普京于5月30日批准了《2050年前俄罗斯联邦海军发展战略》。
帕特鲁舍夫在接受《论据与事实》报采访时表示:“制定这一战略的决定是在2024年7月于克里姆林宫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作出的。战略的最终版本已提交国家元首审议,并于5月30日正式批准。战略中界定了未来海军战斗编成的基本要求,其在和平与战争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塑造未来海军面貌的机制。简而言之,这是份重要的长期性文件,回答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有效维护国家在世界海洋的利益,俄罗斯的海军应当具备怎样的实力。”
他强调说:“发展强大的现代化舰队是我国的优先事项之一,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海洋强国之一的地位正在逐渐恢复。”
他补充道,“根据总统的指示,国防部起草了战略草案,随后国家海事委员会结合联邦各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建议对其进行了修订完善”。
https://www.interfax.ru/world/1030330
2.哈萨克斯坦新版《水法典》正式生效据哈萨克斯坦政府官网6月10日报道,由哈萨克斯坦水资源和灌溉部制定的新版《水法典》已正式生效。
该法典首次引入了“水安全”概念,旨在保护公民和国家经济免受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影响,并保障国家在跨境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利益。为防止水体枯竭,法典引入了“生态流量”概念,即为维持河流、湖泊和海洋生态系统所必需的最小水量。
新法典规定将制定国家水资源管理总规划和流域管理规划,以根据水资源的前景和预测确定目标、任务及解决方案,为国家层面的规划提供参考。
公众在水资源管理决策中的参与度得以扩大。流域委员会将可就限制许可量、应对洪涝和干旱,以及纠正地方政府违法行为提出建议。对水体保护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是小型河流和湖泊。例如,禁止在小河流上建造封闭式大坝。此外,还对湿地和冰川设定了特殊的保护机制。法典设立了专章规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措施,包括清淤、划定高水位时水体边界、建立保护居民区及基础设施的工程系统、推广轮作和节水新技术等。洪水和干旱防治方面,法典明确划分了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水资源和灌溉部通过流域水务检查机构对水利设施的状态和洪水调控运作进行监管,负责将洪水引导至水库。
为提高水务领域的透明度,水资源和灌溉部将每年在其官网发布《国家水资源利用信息报告》,全面分析上一年度全国水资源状况、保护和利用情况。国家水资源信息系统正在建设中,目前已有“行政管理”“水资源利用”“跨境水务”和“地图制图”四个模块在试运行。
为鼓励节约用水,法典引入新的节水激励机制。例如,企业只有在制定分阶段转向循环用水或再利用系统的计划后,用水许可才会颁发,转型期限为五年,计划制定需在水法典生效后两年内完成。为减少农业中的无效水损失,法典规定了建立灌溉联合体的程序。此外,农户现在可在无需特别许可的情况下自行蓄集融雪水,用于农业生产。前提是建造的水塘、水池或其他容器容量不超过200万立方米,并向流域水务检查机构报备,以纳入水利设施登记系统。
新法典的另一亮点是将水利设施安全问题单设为一章,系统规范了水利设施的登记、运营,多因素安全检查制度和安全声明的制定。文件还涉及供排水系统建设、雨水和排水调控、无人管理设施移交地方所有权等内容。地下水的勘查、评估、监测和保护职能也已划归由水资源和灌溉部下属的“哈萨克水文地质公司”负责。
新版《水法典》同时推动了对《民法典》、《土地法典》、《企业法典》、《森林法典》和《生态法典》等法律及13部法律的修订。此外,根据议员提议,对《行政违法法典》和《矿产与矿产资源使用法典》作出修订。前者强化了水务领域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后者修改了有关里海油气勘探与开采、地下水勘探与开采,以及盐和药用泥采集的条款。
https://www.gov.kz/memleket/entities/water/press/news/details/1014215
3.合作新典范:专家对“中亚—中国”峰会的评价
据哈通社6月14日报道,第二届“中亚—中国”峰会将于6月17日在各国元首的参与下举行。峰会前夕,哈通社分析评论员围绕哈中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访了多位专家对双边合作前景的看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姚培生表示,2019年中哈关系上升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全新阶段。除了贸易、能源和基础设施等传统领域,近年来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产业升级以及高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也在不断加强。专家回顾道,2013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首次在阿斯塔纳提出,这不仅将双方的务实合作提升至新高度,还推动了欧亚大陆物流格局的深刻变革。他强调,中哈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国际社会普遍给予积极评价。“中亚—中国”机制被视为合作的新典范,这一模式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区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欧亚研究所所长刘华芹指出,自2023年首届“中亚—中国”峰会举行以来,双方经贸联系取得了显著成果。2024年,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948亿美元。哈萨克斯坦不仅是中国在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她认为,中哈合作机制为深化两国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她指出,“中欧班列”沿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的运行频次持续增加。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新高,达438.2亿美元。中国对哈投资也呈增长态势。自双方互免签证政策实施以来,2024年前往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游客数量达到65.5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78%。该专家认为,即将在阿斯塔纳举行的第二届“中亚—中国”峰会具有重要国际意义。在该机制框架下的合作,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表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哈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不断强化。“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秘书处已在中亚地区设立区域办事处,计划与中国金融机构联手,为哈萨克斯坦及中亚国家的绿色项目吸引更多投资。她指出,在首届“中亚—中国”峰会上提出的能源伙伴关系发展迅速。当前,双方在“绿色”基础设施领域的联系加深,在传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索菲娅·乌舒洛娃谈及中哈在教育与文化等领域合作的拓展。她介绍说,双方已在IT、绿色能源与物流等领域启动了联合教育项目,两国正推进文凭互认,举办了各类文化节活动,开展了多个科研与创新领域的合作项目。
近年来,中哈各地区间的多边合作也不断深化。根据山东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省份在中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4年,山东省与哈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12.1亿元人民币(约15亿美元),占山东对中亚五国总贸易额的50%以上。目前,总部设在山东的中资企业已向哈国经济投资约3亿美元。
今年5月,在新疆举行的环阿尔泰次区域国际合作会议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表示,中方愿与哈方在口岸现代化建设和打造环阿尔泰次区域国际旅游环线方面加强合作。根据中方统计,截至2024年底,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新疆之间的商品流通总额达1610亿元人民币(约合220亿美元)。他表示,中国新疆愿同各方深化互利互惠合作,携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扩大经贸合作,共建共享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开放平台,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公铁联运,加密航空网络,提升口岸建设水平和通关过货效率。
4.俄罗斯国家项目“生物经济”有望于 2025 年底获批
据俄新社6 月 13 日讯,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丹尼斯·曼图罗夫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召开前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表示,“生物经济”国家项目有望在今年年底,即2026-2028年预算法通过后获得批准。
为实现技术领先,国家正在制定一项新的“生物经济”国家项目,结合生物技术、可再生生物资源和新材料创造领域的先进方案。曼图罗夫表示,“上周向总统报告了两个等待批准的国家项目,分别是国家 ‘太空 ’项目和国家 ‘生物经济 ’项目,总体上已准备就绪,预计在今年年底通过2026-2028年预算法后正式获批。”
第一副总理称,生物经济适用于众多行业,如制药、农业、冶金、微电子、光电子等。此前,曼图罗夫在战略发展和国家项目委员会上表示,到2036年,“生物经济”产品的消费量预计将超过1万亿卢布。
今年2 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生物经济从根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现象、新现实。从全球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主题,他提议于2026年未来技术论坛上专门讨论生物经济问题。
https://ria.ru/20250613/bioekonomika-2022649996.html
编译:吴岚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01月25日。研究院旨在研究新时代亚欧地区重大问题,推动中国特色亚欧研究学科建设,打造全国及全球欧亚-亚欧研究学术共同体,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交流平台,积极为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做出应有贡献。研究院挂靠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现任执行院长为许勤华教授。